精益生產草莓醬原則與員工技能培養 |
發布時間:2017/3/10 點擊:3686 次 |
精益生產(由國際汽車項目研究者約翰·克拉夫奇克起名),之所以叫“精益”(Lean),因為它與大批量生產相比需要的所有投人都要“精”:工廠人員只需一半,生產空間只需一半,工具設備投資只需一半,開發新產品的設計工時和設計周期都只需一半。除此之外,它要求現場只保留遠遠少于一半的所需庫存。結果,質量不良品減少了,生產產品的品種也越來越豐富。 精益生產商明確他們追求完美的目標:持續降低成本、零缺陷以及越來越豐富的品種。當然,目前還沒有一個精益生產商能夠達成這種目標,可能未來也沒有一個能達到,但這種永無止境地追求盡善盡美終會帶來意外的轉變。 首先,精益生產改變人們的工作,但并不總是以我們所想象的方式。包括藍領工人在內的大多數人會發現精益生產的傳播給他們的工作帶來了挑戰。毫無疑問他們的效率會得到提高,同時,他們也會發現工作變得比以往更有壓力,因為精益生產的一個主要目標在于從組織的階梯逐級往下推動責任。責任意味著控制工作的自由,但同時也會增加犯重大錯誤的擔憂。 同樣道理,精益生產改變了職業生涯的含義。在西方國家,我們習慣性認為職業是向更高級的技術水平的不斷進步、在相對狹小的領域內的專業性以及對更多的下一級人員的責任,比如財務總監、總生產工程師,等等。 精益生產要求更多更專業的技術,并將這些技術有創新性地運用到團隊環境中,而非刻板的等級制度中。矛盾之處在于,你的團隊建設做得越好,你可能掌握的可帶到其他公司或自己創業的具體專業知識越少。另外,許多員工發現缺乏陡峭分明的職業層次、更細分的職稱和責任,既讓人失望又讓人不安。 如果想要員工在這種環境下得到發展,公司必須為他們提供持續多樣的挑戰。這樣他們才會覺得自己在培養技能,而且他們所獲得的各種管理經驗能夠得到重視。如果沒有這些不斷涌現的挑戰,員工可能會認為在其職業生涯的早期就己經走到盡頭。結果,他們會從自己的知識和責任中退縮,精益生產的主要優勢也將隨之消失。 |
【返回】 【打印】 |